六月份学习材料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致力于追求全体、全面、全过程的育人愿景,积极探索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源于学生、发展学生的 “尚美课堂”。即: 安全、舒适、优美的课堂环境;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多样、灵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感知美、体验美、实践美、创造美,情智共同生长,生命相互滋养的充满美的享受的课堂。2016年2月22日,国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里面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包含了25个条目和若干具体要求。“核心素养”这一新的指向标已逐渐清晰,那么我们的尚美课堂就应该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就要为核心素养而教。
一 、关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无法解决。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也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要包括在其中。而且之于优美语言的审美就变得重要的。读书、写作,这是语文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过去如此,今后还会如此。在语文科学习中,也不要失去母语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经典作品不要排斥。这也是今天我们强调文化传承的基本意思。只是文化的学习是延后的事情,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多灌输过去的书本和所谓的文化。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尚美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现在来看,有一点狭隘了。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都纳入进来。我们的尚美课堂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让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人们为什么要说话?是为了交流思想。口语交际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能口语交际的人怎样在社会上生存!当今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能力。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1) 复述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进行述说。学生可以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复述课文内容这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说话能力。
(2) 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莎士比亚说过:“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它是一切创造之源。因此,我们想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内容,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从所阅读的课文内容想开去,进行一番想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有教师唱独角戏,在我觉得实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方法。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除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外,教师还要从课堂上抓重要途径:一方面是多读多写。读是积累,写是提高,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要达到多写的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具体做法是:优等生可以写出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感受等;中等生可以抄录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优美词句等;后进生则不同,他们只要能抄录几个好词佳句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二方面是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具体步骤是:先指导审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写什么,怎么写;再指导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明白为什么写,是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种感情,还是赞美一种精神等;最后指导选材,让学生明白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5. 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随着尚美课堂的不断研究,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任务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重视学生思维结果的正确性,而往往略了思绪过程的训练。有这样几个方法可供大家尝试:一是抓住文本中矛盾的问题展开。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与综合。三是左右脑同时开发,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6、培养“审美”的能力
培养审美的能力,这是我们尚美课堂特有的气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素养导向”我们已经深深明白,但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这是一条漫长而又幸福的道路。为核心素养而教,我们正走在无限接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