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三月份理论学习(程凤娇)

三月份理论学习(程凤娇)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程凤娇

“尚美”的语文,“尚美”的追求

    语文,总觉得是一个“尚美”的学科,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有“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方式、“美”的教学过程,“美”的预设,“美”的生成,营造“美”的审美氛围,以此来呈现文本的“美”,以达到学生有益收获的“美”的享受的“美”的目标,于是我们总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然而这一过程却因为常常感到不完美而痛苦。因为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完美追求,可能更有老师从学生的审美角度的评判(大可不必去管所谓专家对语文的批判来徒增无谓的痛苦),追求完美在语文课堂中,然而遗憾也总是与之相随相伴。

    “美”倒底为何物,让我们深陷“痛苦”而又乐此不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尚美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追求,更是理想教育的最高境界。尚美、灵动的语文课堂就像奇丽的诗,让人回味无穷;像优美的景,让人流恋忘返;像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可以说“美”真的是无止境的东西,但总有一点可借商榷思考,备课、上课时时刻刻想到学生,在阅读的“美”的课堂中要想到去认真仔细深入的挖掘学生潜在的“美”。一节课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美,让学生参与到美的发现、美的鉴赏、美的创造中来,那么,这堂课应该不能算是成功的。学生的“美”在于他们富有创造性,富有个性,积聚着智慧,发掘美就是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去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从文中寻找“美”的生活体验,以达“美”拓展深化与升华。

    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文本到学生,学生到文本,文本学生到生活,这中间的“桥梁”也许就是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生活体验的架接,而实施者就应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从教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对于如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叶圣陶先生也曾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把学生当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循循善诱,布置合适的语文阅读环境,让学生自觉地体会、试练,主动地学习、领会作品,而不应该把学生当作一只只‘空瓶子',只要教师把各种知识、各种道德条目灌注其中就行了。”他把这种教学思想形象地称之为排除"空瓶子"观点而树立"生活体"观点,其理论实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地与阅读材料接触,让学生对文本、对作者、对生活、对自我心灵深入阅读,形成一种审美体验。

    因此,我们可能要想尽办法把“美”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登上瑰伟奇丽的腾王阁,走进秀竹瑟瑟的潇湘馆,停靠在鲁镇的河埠头,发现赤壁江中的明月清风、感受杨柳岸边的残月晓风、欣赏西楼之上的满月凄风,以期创造出真善美的生活。这确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也一定会是沐浴在美丽阳光下的愉悦的过程,也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