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信。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二)构建学习方式的和谐美。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位于学生中间,既循循善诱,又注意让他们通过合作自主探索;让他们受中有权,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满足好表现自己的心理需要。孩子们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理解了什么是“比”。他们在正确理解“比”的过程中,在和谐的协作关系(师生与生生之间)中产生了愉悦之情,享受了合作成功的喜悦。在这样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中,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缩小了个体差异;他们在讨论中学会了“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了“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学会了“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来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学会了“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已的学习行为。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是在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想法进行了认真地比较,并在小组中积极地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民主交流,达到了合作的交流氛围。
(三)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多数教师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与书本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