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我们的学生会合作
“如果这个问题不会,可不可以请教下你小组的同学呢,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现在开始。”接着再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学纷纷举起手,答案正确,老师满意,但是他们真会了吗?这样的合作学习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对答案,抄结果,还是耐心讲思路,起到引领的作用?
我们在学习运用学讲模式的课堂,小组交流合作成为课堂中的必要环节,在笔者上的课堂与听的课堂中,这种交流合作流于形式,老师认为是学讲中比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忽略了其真正的用途,也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必要,结合沈长青老师的文章及平时积累所得,我认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学会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并非把任何问题全部丢给学生,而是通过几个经典的提问来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达到教学目标。在总强调学生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是否应该从教师自身反思。
1、教师问题具有可操作性,能让学生在合作的前提下完成任务。
2、教师问题具有深度,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3、教师问题多具有发散性,而非具有指定答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小组选对人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观念,合作的意思就是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通有无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每个人的独特性使得小组在合作学习中思维更加开拓,更能够在短时间内博采众长,到达事半功倍的目的。
因而如果每个小组的分配都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那么每个小组的水平相当,学生发挥各自特长进行小组的较色扮演,井然有序利于合作。
第三,组长会安排
小组合作时,学优生的引领地位尤为突出,他们能说会道往往成为小组合作及汇报时候的主力军,老师也非常喜欢他们的答案,因为标准而且正确,而其他同学由一开始的积极分工合作,变成小组边缘化人物,认为小组我不重要,她一个人就能担负起小组所有的工作,渐渐远离小组,远离课堂。
这时如果组长在中调剂安排,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分工,有汇报员,记录员,搜集资料员等等,并经常轮换角色,让每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小组互动中来,那么我们的小组合作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的参与进来
第四,组组竞争忙
恰当的小组竞赛,会让学生有小组归属感和小组荣誉感,使他们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而积极的投身于课堂中,投身于小组的讨论合作中来。尤其针对小学生来说,一次简单的表扬,一次小组的加分,一个肯定的眼神,都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合理不要的竞争促进学习,但是更要把握竞争的度,不过度看中竞争得分。
小组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掌握的技能,更是今后踏入社会的必要技能,从为什么合作——教师会问,到如何合作——小组会安排,再到有合作的积极性——组组竞争机制,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我们学生也能学会完美的合作。
学习反思: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知识是尚美课堂的特征之一,但是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从为什么合作——教师会问,到如何合作——小组会安排,再到有合作的积极性——组组竞争机制,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让学生也能学会完美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