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3月理论学习(张瑜)

3月理论学习(张瑜)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8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瑜

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鲜活的语文滋味,也有助于自己良好语感的形成。

    二、朗读指导,依靠范文培养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种有声有色的课文,只有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当。文中第三段写听泉时的美妙感受,作者用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一串排比句式,将四中不同的泉声分别比成“轻柔”的小提琴声、“清脆”的琵琶声、“厚重”的大提琴声、“磅礴”的铜管乐声。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朗读,积累美的语言,进而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看作特殊的艺术家,始终以培养学生语言美为教学宗旨,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语言美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塑造出儿童美的心灵。

    三、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观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艺术美的力量在于他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的揭露,读者只有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里才能产生与作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所以,不把审美感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就不能使学生产生深沉稳定的审美情感。

    《风景谈》中“石洞雨景”、“花园情侣”、“桃林茶社”、这三幅画面是作者匠心独运,以景衬人,借景发挥的点睛之笔。其中“花园情侣”与“石洞雨景”是组对比的画面。教学时要求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辨别“美”与“丑”。结论是前者景美、衣美、人平庸,而后者是景丑、衣丑、精神美,联系现实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不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美吗?

    当今的社会,培养怎样素质的人才能跟时代同步前进?应该首先是对人的意志、品质、情操的培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虽然写的是他人他事,只要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样能收到育人的效果。

    四、音乐美。

    作家写诗作文炼字、炼句除考虑意义外,还考虑声音,也就是说是从意义和声音两个方面进行锤炼的,意义的锤炼,要求寓繁于简,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等;声音的锤炼,则要求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调,韵脚和谐自然,以及双声、叠韵、叠音的运用自然巧妙等。因为课文作者讲究声音的锤炼,所以课文大都具有动人心弦的音乐美。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全诗随标题押“ou”韵,每节后两行都以“头”字为韵脚,构成“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反复。与四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更显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就像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思乡曲”呈现出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五、朴素美。

    不少作家都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朴素、自然美。郁达夫《故都的秋》可谓这方面的楷模。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啊”字,朴素而又自然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得”这个词反复使用,使句子留下了绕梁不息的余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的“一丝一丝”、“十分的秋意”,明白如口语,“漏”字用得极好,细腻而又传神地写出了浓阴下日光的倩影,突出了秋的“静”和“清”。就是一些诗词的语言也具有朴素美的特点。如李煜词《虞美人》的语言几乎都是人们耳目熟悉的词语。除“雕栏玉砌”、“朱颜改”以外,其他词语,就是今日的读者,只要粗通文墨,都能够读懂,可谓朴素、明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