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让美走进课堂,感知中国汉字之美》

《让美走进课堂,感知中国汉字之美》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6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查文兰

让美走进课堂,感知中国汉字之美

尚美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课堂,是充满美的享受的课堂。

让美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就是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用字,朗读,感悟。为此我在识字教学中进行了将知识传授和尚美教育有机集合起来的实践。中国的汉子是造型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其独特的“形”。写字过程就是挖掘汉字外在的形式美,提炼其内在的精神美得过程,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因此,具有美育功能,同时让尚美教育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 赏析汉字,感知美。

在汉字的书写中培养学生的尚美情操。写字、说话,是一个人的素质的外部表现,字如其人。准确、工整、清晰、美观的汉字,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还引起精神上的愉悦,同时给人带来美得享受,引发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要把汉字书写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面。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造就了汉字结构本身的趣味性。汉字结构,或紧凑整齐,或开阔豁达,或和谐礼让,或疏密有致,或庄严稳重,或飘洒俊逸,魅力无穷。

(一) 感受汉字笔画形状的美。

汉字蕴含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等独特的审美价值。每一个汉字都能敲击人的心灵,摄取人的魂魄。虽然它们只是由简单的点、画、钩、挑组合而

成,却富有神韵,点的圆润、画的平直、挑的飘逸,一笔一划,洋洋洒洒,都显现出汉字的美。

1、长短参差。汉字中凡有重复笔画,其长短、位置必有变化,形成了既协调又富于变化的美感。如;“生”字横画叫多,其长短富有层次且仰俯也有一定的变化;再如“也”字竖画较多,起长短有别且起笔位置左低右高。

2、左右匀称。汉字笔画或繁或简,但布白相对匀称,特别是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其疏密更讲究匀称,形成井然有序之美。如“青”字上半部分多为横画,其间隔大致相等;再如“背”字上半部分短竖间的距离也较为匀称。

3、稀疏避让。汉字的点画有如谦谦君子,构字时互相避让,为笔画的嵌入或舒展留出适当的空间,形成融洽呼应之美。如“清”字,右上部分略为右靠,为左边一点腾出书写的空间,而左边一点则上靠,为左边中横留出嵌入的位置;再如“地”字,左边提土旁略为上靠为右边撇画的舒展留足空间

如上所述,通过赏析汉字,使学生发现汉字美的规律,充分感受到汉字文化的精妙,对所写汉字的点画形状、整体结构和章法布局都产生了美的印象。

(二)、观察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虽为方块之形,但形体活泼灵动;虽为点画组合,但组合错落有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眼睛“看”,仔细观察,去感知汉字的结构美。如教学“大”字时,先提示学生看一看字形,从中能看出什么。学生看到“大”字的一撇一捺就象人的两只脚,脚步跨得很开,站得很稳。“大”字是由“人”加“一”这一横就像人的手臂,这是我再出现“大”的形象图像让学生观察,他们觉得“大”字更美了。从看汉字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汉字的形是最美的,和图画一样,有着线条和构图的美。又如《识字4》中,小朋友认识了昆虫,初步认识了有关昆虫及本课的词语后,就进入了学韵文,识写汉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让小朋友小组合作,认真朗读韵文,仔细观察汉字,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学生认真读韵文后,纷纷举手:

生1:我发现“蜻蜓”两个字,只要在“青”和“延”旁加上一个“虫”字旁就成了“蜻蜓”,大家跟我读“蜻蜓”。

生2:我发现蚂蚁两个字,也只要在“马”和“义”旁加上一个“虫”字旁就成了“蚂蚁”,大家跟我读“蚂蚁”。

生3:老师,我发现大部分昆虫的名称都有“虫”字旁!

生4:我爸爸在昆山工作,“昆虫”的“昆”就是“昆山”的“昆”,我早就认识了。

这是教学的瞬间,看似简单,却很精彩!他们自己开动小脑筋,观察字形,研究字形,展开联想,组织语言,说出了那么多答案,真是了不起的“伟大发现” 同时

象形字、指事字如“山、鱼、鸟、木”等以形表意,会意字如“林”等合形会意。这种形义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义,并且很多汉字里承载了博大的中华文明。又如“泉”如见清水往外冒。

(三)、机智巧妙的点拨诱发审美。

在教铅笔字“钩的写法”一课时,介绍了竖钩、弯钩、斜钩、卧钩的写法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钩的收笔有什么特点?”学生举手发言非常踊跃:“钩要写得短”、“钩要写得尖”、“钩要写得快”、“钩要写得准”。他们能分别从钩的收笔长短、笔形粗细、运笔快慢、出峰方向四个方面作出完整的回答,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根据以上四点要求,教师再次用粉笔在黑板上作“钩”的示范,一般示范一边刻意在说“钩”字时发出短促而响亮的读音,学生似有所悟。练习时,绝大部分学生书写有节奏,所写的“钩”显得很有精神,而不像以前那么呆板乏味。实践证明:教师巧妙的提问,机智的点拨,精到的示范,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审美创造的欲望。

(四)展评作品,获得审美享受。

展评作品,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要求教师从“裁判席”走下来,成为一名欣赏者。让学生在充分享受喜悦的同时,对写字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书写差的学生,此时的教育“无声”却更胜“有声”,因为这部分学生在欣赏别人美观字形、灵活笔法的同时,更认识到:一手好字离自己并不遥远,只要自己仔细揣摩,把握好字的笔画结构,也能够把字写好。小学生的感觉是十分敏锐的,一旦从写字中享受到美感,写字的审美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审美心理也会更加丰富的。

二、在游戏识字中,感受汉字的丰富多彩。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意注意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刺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时时保持教学内容丰富且有新意。另外,教学方式、方法要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1)卡片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先自己拼读,后小组学习,不会读的互相帮助。在此基础上,去掉生字词的拼音,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2)多种形式比赛读。利用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经常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寓复习巩固于比赛之中。如小组“开火车”比赛,看谁认得快;

生字默写比赛,看谁默写得对。开展这些比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好处,又能检查教学效果。

(3)找字卡,做游戏。上好一课或一个单元后,把所学的生字写在卡片上,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找出字卡展示,或两个小朋友,我读一个你找,你读一个我找。学生反复认读,看的次数多了,也自然地认清了所学生字的字形,读准了字音。这样比反复抄写汉字的方法,来得既灵活又省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找朋友。把合体字分解成几个部件,写在卡片上,如:人+王=全,口+十=早,口+十=叶,一+大=天等让学生以找朋友的形式,把相关的字联系起来,这样从分到合,又从合到分,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既有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反复认读,对容易混淆的字也就区分开了。

(5)减一减。与找朋友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个点就是“乌”字。学习“休”字,学生说“体”字去掉一横就是“休”。

(6)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如“清”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换三点水为“目”就为“睛”等。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另外,在游戏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丰富多彩,再多、再难的汉字也不那么难认、难记了。

三、感情朗读,感受形象美。

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高尚的情感可以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从“动之以情”出发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使之得到情感上感染,情操品德上的陶冶,从而开阔其视野,启迪其智慧,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美只能在形象中现出。”儿童感知美,体验美,依赖的只要是形象思维,美食通过形象来表现的。因此,要加强读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从中感受形象美。

如教学“大海睡觉了”一课,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本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静的海面倒映这月亮和星星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倾听老师配乐范读,带他们走进大海,接着,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走进大海,配乐有感情朗读。

这样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以美引美,以美导真,以美怡情,以美启智,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