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邓小平照片)
2、指名介绍邓小平。
(课件:邓小平资料)
3、小结:邓小平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中国、对世界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然而,1997年2月19日,这位历史伟人——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去重新回顾这位伟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人民,而逝世后,全国人民为他送行的情景。
(播放邓小平追悼会现场录像。)
【设计意图】播放追悼会当天的悲痛场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悲的气氛、人们悲痛的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产生良好的学习期待。
4、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再来缅怀这位历史伟人,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板题:在大海中永生)
5、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禁不住要问?
(预设:“永生”什么意思?谁在大海中永生?为什么在大海中永生?)
6、初步解疑“永生”什么意思?谁在大海中永生?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根据课题质疑,扣住题眼“永生”,抓住了全文的命脉。为下面“潜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伟人功勋,深情缅怀伟人离去”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自由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争取把每个字音读准确,每个句子读通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初读,疏通文本,让学生初次触摸语言文字,感受其思想感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有个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摆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检查自学
1、老师知道大家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就是预习,那么通过预习以及刚才的自读课文,现在这些生字你们认识吗?
(课件出示生字)
(1)指读、齐读。
(2)了解多音字“咽”。
老师这里一个红字在课文中读——ye,组的词语是——呜咽,那么你知道它还有一种读音吗?yan谁能给它组个词?
2、生字我们解决了,那词语你行吗?
(课件出示词语)
练读、指读、齐读。
3、指导书写。
(1)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书写:教师重点指导(疆、呜、崭、属、港)字的写法。
(3)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4)评价: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在高年级仍然是一块重要的教学任务,有侧重点地检查学生的读、写,把写的任务,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给孩子们一些识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的方法识字,尊重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一下子就把这些生字词给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给大家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2、指名回答。
3、小结:邓小平爷爷骨灰撒大海的情景。
【设计意图】再次触摸文字,理清文章脉络,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第一段
1、过渡:让我们一起再回到1997年3月2日那令人心碎的一天。
2、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中共有几句话?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回答。
4、小结:1997年3月2日上午,飞机载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飞向大海。
5、你能体会在“飞机飞向大海时”,人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伤心、不舍)
(1)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这种心情?(相机点击第一句话)我们女生来读这句话。
(2)理解“低低地、缓缓地”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相机点击变色)
(3)飞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说明什么?
(表现人们不忍伟人离去的悲痛心情;也暗示人们,伟人仿佛不忍离去,在离别之际忍不住还要最后再看一眼他的人民以及这块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土地。)
(4)指导朗读: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两个词语,(读时语速——徐缓,语音——低沉,读出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
(5)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谁来试试?
(6)现在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一起来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低低地、缓缓地”牵一发动全身,通过品读想象,再现伟人离去人们悲痛不舍的情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题。
6、邓小平爷爷,一生波澜壮阔的伟人,可是此时机舱里(引读:第二句话)
(1)同桌互读,把你们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2)指读。
(3)齐读:是啊,伟人离去,天地同悲。让我们男生一起深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设计意图】以读促悟,以悟带读,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去再现,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
5、(引读)这一位——(点击第三句话)齐读
(1)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崭新历史”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最后一个篇章”是什么意思呢?
(点击出示)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邓小平爷爷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他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真正接触过邓小平的事迹,如何让他们感悟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这是个难点,也是重点。此处从学生实际出发,相机展示画面,弥补文本的空白,引领学生走近伟人,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为下面深入理解伟人的功绩做铺垫。
(3)范读:同学们,到这里,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来赞一赞这位历史伟人,你们同意吗?
(点击专机载着邓小平骨灰飞向大海的录像和朗读伴奏)
(4)学生齐读这句话。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放哀乐,播放飞机载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飞向大海时的录像、邓小平做出伟大贡献的录像)
【设计意图】感悟文字中渗透的情感和思想,扣读导悟,读中见悟。
六、总结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通讯,它语言生动、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与震撼力。我们不会忘记邓小平爷爷,他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我们不会忘记邓小平爷爷的的丰功伟绩,不会忘记邓小平爷爷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邓小平爷爷是怎么在大海中永生的呢?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继续学习吧。
【设计意图】既总结了全文又根据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第二课时教学环节直接切入课文找到了契机。
七、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词。
2.收集邓小平的资料。
3.读课文两次。
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渲染气氛,补充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蓄积、升华铺设台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搭建平台。
2、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紧扣“情”字,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体验,读中感悟。感悟伟人的丰功伟绩,感悟伟人的高尚情怀,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憾,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
3、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文本,抓住学科特点,以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语文素养形成为目标,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三维目标和谐达成。
4、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